字母顺序索引
all : 1662
-
Golmaegi
골맥이 ( Golmaegi , Golmaegi )
最早开拓村庄的人死后,被其子孙后代或当地居民信奉为村庄入乡始祖,守护神的人神。 “Golmaegi” 通常被视为是“地方+ 守护”的复合名词。因此,Golmaegi 可谓是照应并保护村庄与村民的存在,免受欲进入村庄的各种灾祸和不净之物侵害。对于 Golmaegi 神的称谓有 Golmaegi 爷爷,Golmaegi 婆婆等表达方式,但女神多于男神。根据迄今为止的调查,主要出现于江原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釜山广域市,蔚山广域市等地。 Golmaegi 根据村庄的不同,所在位置不同。例如,位于村庄后山麓或村庄入口处直立的老巨树,石堆,石人像,村庄祭堂等。以Golmaegi 位于村庄祭堂的情况为例,其神体以牌位,巫神图,石头或以韩纸折成的币帛为象征。在供奉Golmaegi 的大部分村庄中,虽然只供奉爷爷或婆婆中的一位,但不同村庄也有供奉 Golmaegi 夫妇,或同时供奉姓氏不同的三位或四位的情况。正如村庄祭祀仪式多以儒教方式进行一样,“Golmaegi 祭”亦是如此。在进行祭祀仪式时,既有只进行 Golmaegi 祭祀的地方,也有先进行山神祭后再进行 Golmaegi 祭或先进行 Gol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 一夜之宿长城或筑”的来历
“하룻밤을 자도 만리성 쌓는다.”의 유래
一夜姻缘也可能引发“筑成万里长城”的大事,喻示凡事须慎重的俚谚故事。丁若镛在1820年发行的《耳谈续纂》中出现了“一夜之宿长城或筑”,意指哪怕只是一时不当的行为,也完全不可接受,可解释为“虽暂时之须不宜无备”,1855年赵在三所著的《松南杂识》中也有相关说明:“一夜万里城,原本是指倭寇入侵韩国,即使过夜就走也会小心谨慎地筑起城来防守。后来也用在形容男女关系上。”在俚谚故事中,一男子中了女子“一夜同寝”的计谋,因而沦为终身劳役、修筑万里长城的劳工,故事内容传承下来以警示后人。 一女子的丈夫被抓去做苦力修筑万里长城,不见归来,女子孤单一人度日如年。直到四处漂泊的盐商来访,女子提出想和盐商一起生活,盐商一听心下欢喜马上应允,女子承诺说,只要盐商肯替自己去探望修长城的丈夫,并送去自己最后为丈夫所做的衣裳,就可以和盐商一起共度余生。盐商当天和女子共度良宵后,第二天就去修长城的地方找到了女子的丈夫,交给他女子带去的衣服和信件,女子的丈夫打开一看,信上写着盐商会代为筑城,让他迅速归家。于是女子的丈夫拜托盐商,在自己换衣服的这段时间,暂替自己筑城,盐商不知是计答应了。女子的丈夫拔腿就走赶回家去,夫妻团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一生图
평생도 ( 平生圖 )
通过绘画把当过高位官职,并享受五福(儒教里说的五种福)的士大夫理想的人生历程按照时间顺序描绘出来的画。 《一生图》是18 世纪后期随风俗画的发展一起诞生的画题,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和寓意吉祥的风俗画。“一生图”的名称不是在朝鲜时代,而是在近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生图是由周岁宴、婚礼、回婚礼(纪念结婚60 周年的宴席)等人生礼仪和从金榜题名到高官厚禄的官场生活等场景构成。官场生活的场景放在婚礼和回婚礼中间,所以一生图的第一个场景是周岁宴,最后的场景是回婚礼。朝鲜时代的一生图包含着长寿、立身扬名、富贵、多子等追求福禄的愿望,把士大夫理想的人生历程通过视觉化的形式展现了出来。朝鲜时代一生图的这种具有吉祥性和理想性的倾向,通过梧桐、芭蕉、石榴、怪石、鹤、鸭、鸡、鹿等象征长寿和多子的吉祥物展现在背景图里。
韩国人生礼仪词典 -
七夕
칠석 ( 七夕 , Chilseok )
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是岁时节日之一,也是分居两地的牵牛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关于七夕的故事是这样的:玉皇大帝统治的天界宫殿对面,越过银河水,有个叫牵牛的勤劳牧童生活在那里。玉皇大帝见牵牛勤劳善良,就将孙女织女许配与他。可是婚后的牵牛和织女如胶似漆,牵牛荒于农事,织女怠于织布。于是天界陷入了混乱,天灾和饥荒之下,民不聊生。见此情形,玉皇大帝大怒,令二人分居在银河水两边。乌鸦和喜鹊们知道这对夫妇的可怜处境后,每年七夕这天,都会在天上架起一座乌鹊桥,让他们夫妻相会。七夕时会下雨,前一天下的雨被称为相见时候流下的喜悦之泪,第二天下的雨被称为分离时流下的伤心之泪。 七夕这天,民间有许多风俗。 按照《东国岁时记》的记载,旧时学堂的学童们要以牵牛织女为题作诗。七夕也有将衣服和书放在阳光下晒的曝衣和曝书风俗。夏天的连日阴雨天气,导致衣柜中的衣物和书架上的书容易受潮会产生霉菌,曝衣和曝书可以防止霉变。此外,女子们有“乞巧”的风俗,是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有做针线活的巧手艺。七夕当日清晨,妇女们会将甜瓜、黄瓜等瓜果蔬菜供到桌上行礼,乞求自己的针线活手艺能有长进。到了傍晚,如果女子发现桌子上结了蜘蛛网,就会很高兴,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七夕告祀
칠석고사 ( 七夕告祀 , Chilseok Gosa )
七夕告祀是指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这天进行的仪礼。根据地区不同,也被称为告祀、七夕告祀、迎七夕、七夕佛供和七星告祀等。一般来说,七夕告祀是由妇女们进行,大部分在七月七夕那天的早上或傍晚进行,也有个别地区在前一日傍晚进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七夕告祀,从性质上分为去寺庙里进献佛供,到万神(巫师)家进行巫祭,在家里的酱缸台对着天空中的北斗七星祈愿子孙长寿,祈愿针线活和纺织的技艺精进,在家中对祖先或家神祈愿家宅平安,以及龙神祭等。除了在寺庙中进献佛供或在万神家做迎七夕巫祭之外,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准备简单的祭品,以摩祷祈愿的形式进行。 佛教的善男信女去寺庙进献佛供,去寺庙时,要准备大米、钱、蜡烛和香等东西带去。僧人在祭坛上准备七星祭饭(七星饭)和水果,击打木铎为信徒们祈福。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七夕告祀
칠석고사 ( 七夕告祀 , Chilseok Gosa )
阴历七月七日“七夕日”家庭举行的祭仪。 “七夕告祀”亦称“七夕祭”,“七星祭”,是家庭岁时风俗之一,大多定期举行,旨在祈祷子孙健康长寿。一般于七夕日清晨,晚上或前日夜间,在酱缸台旁向七星神,北斗七星,玉皇大帝等摩祷。因为人们相信家里酱缸台是最干净的地方,适合七星坐定。另外,人们也将放在家中供奉的七星石作为祭坛,或用黄土搭七星坛。祭仪中与七夕,七星中的数字七相关的现象很常见:祭饭上插七把勺子,行七次礼,敬七杯酒,烧七张纸,用七孔甑子做甑糕等。 七夕告祀的祭品一般有米饭和海带汤,这和孩子的长命百岁有关。尤其是在忠清南道地区,有人用供奉在三神坛中的米做七夕日的米饭。可见米饭在祭品中的地位之高。因此秋收时人们提前把七夕日用的米单独备置好。此外祭品还有用清水和升 3 合米粉做的甑糕及素菜等。也有的地区用面粉做煎饼来举行告祀。有时候给七星准备的供品忌荤腥。祭品讲究干净,一定要放在祭坛上铺的稻草上。与其他家庭祭仪相比,七夕告祀忌讳的更多,如不在村里有丧事或不净的事发生时举行。在巫师家中挂“命桥”(祈祷长寿的布)的家庭七夕日到巫师家中祈祷子孙长命百岁,在寺刹的七星堂供佛,祈盼子孙长寿好运。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七夕游戏
칠석놀이 ( 七夕- , Chilseok Nori )
七夕游戏是指人们在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这天进行的以农乐队为首的集体游戏,接下来依次为游街、合宫戏、净鹳泉戏、七星巫祭、牵牛织女相会戏、杖击戏等。主要包括大田广域市中区芙沙洞的七夕游戏,庆尚南道金海市府西的卵村和荷溪村的七夕游戏,忠清南道锦山郡进乐山的松溪游戏,忠清南道唐津市松山面芙谷里在七夕那天进行的丰年祭,全罗北道井邑市的松火游戏和全罗南道丽水一带的进岁游戏等。 大田中区芙沙洞的七夕游戏是祈愿生长仪礼中含有生产意义的岁时游戏,从这点来看它具有很高的价值。芙沙洞七夕游戏的核心是以与牵牛织女故事类似的芙蓉沙得相会戏为基础的,它像百中游戏一样,是一种农作物生长仪礼的集体游戏。在游戏中撮合和安慰无法成为恋人的姻缘,通过这一游戏,在祈愿村子安宁的同时,也乞求村子的和谐与团结。 芙蓉沙得的村落神话与传承地区的岁时风俗相结合,逐渐演变出游街、合宫、净泉等多种游戏,每逢七夕岁时,依次进行这些游戏成为了惯例,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发现的特征。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七山海
칠산바다 ( 七山海 , Chilsanbada )
一个叫七山的地方变成大海前,唯有听异人言离开的人才活下来的故事。这则故事既和陆地变大海的大洪水故事有关,又映射了同姓氏的人落根于同一个地区的现象。 很久以前,一个叫七山的地方住着一位老人,他虔诚供奉村前人形石。后来神托梦给他说,如果石头冒鼻血,就必须离开村庄。老人将梦中的故事告诉村民,但村民非但不信,还取笑老人。村民将猪血抹在石头上,弄得像流鼻血一样。老人见此,便建议他们和自己一起离开村庄,但除了老人自己的孙子,谁也不跟他走。无奈之下,老人只好带着孙子离开村庄。途中,遇一盐贩。老人认出盐贩是异人,于是跟随他一起。是夜,七山变成了大海,只有相信现梦的老人和其孙子活了下来。 本故事是地名来历故事,也是人物故事和禁忌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设禁- 信禁- 守禁,这里的禁忌是条件指示的方式,即强调在某种条件下遵守禁忌。若不遵循这种条件禁忌,将遭受惩罚,招来不幸。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七星
칠성 ( 七星 , Chilseong )
北斗七星的神化,掌管延年益寿,心想事成,子女成长,安和太平以及孩子寿命的神。 在民间,主妇们倒上井华水,向七星神祈愿。巫师们则通过七星祭供奉七星神。由此可见,从很早以前,七星神就被当做了民间信仰的对象。 在道教中,七星神被视为掌管人类吉凶祸福,并被称为七星如来和七牙星君。佛教寺庙中供奉的七星神则为巫俗信仰中的七星神和佛教的药师信仰相结合后诞生的佛教神。七星神在佛教中是为了给予对于众生来世的信任,在道教中则为掌管人类吉凶祸福,因此在民俗信仰中被敬奉为重要的神。寺庙中之所以布置了供奉七星神的七星阁,是因为佛教传入当时最重要的信仰为山神信仰和七星信仰。 七星神是掌管人类寿命的神,因此为实现佛教的本土化,七星信仰被纳入佛教。七星神混合了巫俗信仰及佛教与道教信仰,在韩国得到广泛流传。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七星本解
칠성본풀이 ( 七星本解 , Chilseongbonpuri )
讲述保佑家庭富有的蛇神七星,从诞生到成为七星神过程的故事。 《七星本解》是现今经常说唱的常见本传之一。在较大的巫术中都会无一例外地说唱《七星本解》。在“七星塞南”(音)等仪礼中也必定会说唱。 《七星本解》的梗概如下。张雪龙大监与宋雪龙夫人上了年纪却无子女,于是前往寺院祈求佛祖,之后生下了一位小姐。小姐七岁的那年,张雪龙大监与宋雪龙夫人外出期间,独自在家的小姐怀上了和尚的孩子。夫妇因此把小姐关进铁箱子,扔到了大海里。小姐在海上漂到了济州岛,她本想登岛,但因为岛上处处都有堂神,最终未能成行。后来来到了济州岛咸德里,在此处被捕捞海鲜的潜水人和钓鱼的渔夫发现。他们看到变成蛇的模样的小姐和孩子,觉得很肮脏,于是对其进行取笑和不理睬。七星提醒潜水人和渔夫不好的征兆,让他们将自己作为祖先供奉。潜水人和渔夫开始供奉七星后,变得富足,过上了充裕的生活。村里人得知此事后,纷纷开始供奉七星,从而导致“本乡堂”被人忽略。因此,咸德里的本乡神“西水婆婆” 对七星进行了威胁。七星不得已躲避人们的视线,前往济州城内。到了观德亭后,因为遭到路过的人们欺负,七星又去了山之水。在那里,七星跟随了前来洗衣服的七星通宋氏媳妇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