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分类
all : 132
-
三陟蟹形绳拔河游戏
삼척 기줄다리기
江原道三陟地区于正月十五进行的祈愿共同体共同善的一种咒术、大同游戏。 三陟蟹形绳拔河游戏中使用的拔河绳因起支柱作用的主绳上所绑的分支绳看起来像蟹脚而得名。蟹形绳拔河游戏意为斗蟹形绳,因此,三陟蟹形绳拔河游戏亦称三陟斗蟹形绳。1662年(显宗3年),三陟府使许穆在此处修筑堤坝与水库的过程中,为节省劳力并降低难度,在全村参与下,很快就编织出了很多翻土所需的草绳,而三陟蟹形绳拔河游戏就起源于此。据传,沿海村庄府内面与山谷村落末谷面各自组队进行比赛,赢的一方将会迎来大丰收。但事实却是输的一方要负责修缮三陟邑城或五十川堤坝等艰苦劳役,因此,这两个村庄每年都举办异常激烈的比赛。 每年正月十日前后,末谷、府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世道农乐游戏
세도 두레풍장
忠清南道扶余郡世道面东寺里一带锄草时进行的农乐游戏。 世道互农乐游戏自形成互助组的朝鲜后期一直流传至今,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农乐巫戏之一。虽然传承于世道地区的互助组劳动惯例,已于1945年韩国光复前后消失,但在东寺里地区,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还保留着农业互助组锄草的风俗,因此,可以说东寺里是传承此风俗时间最长的地区。 互助组消失的同时,随着年迈的农乐艺人和说唱艺人的逝世,世道农乐游戏也面临着中断危机,不忍目睹这一切的几名居民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86年复原了此游戏,并于2000年1月被指定为忠清南道第28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流传至今。 此游戏的基本曲调以互助组成员们锄草期间水田里响起的水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东莱踩地神
동래 지신밟기
釜山广域市东莱地区流传下来的于正月初进行的一种民俗信仰活动,通过这一活动驱除妖魔鬼怪,祈求村里的每个家庭全年安宁太平、农业大丰收以及财福双收。(1977年被指定为釜山广域市第4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莱踩地神由农乐乐手和乔装打扮的舞者组成。农乐乐手包括2名锣手(先钊和从钊)、5名长鼓手、1名唢呐手、4名鼓手、2名钲手和6名小鼓手等约20人,而舞者则由四大夫、八大夫、书生、书生妻子、村翁、村妪、猎人、河童、媳妇、长工、打草小工等约11人组成。这是为让踩地神变得更为有趣而由后人加入的部分,从而增加了游戏的戏剧趣味性。此外,旗手走在最前面。 起初,东莱踩地神的目的是祭祀地神、驱除妖魔鬼怪、祈愿村庄和家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丢手绢
수건돌리기
孩子们围坐成圆圈唱歌,丢手绢之人拿着手绢绕圈并寻找下一个丢手绢之人的游戏。 丢手绢在有些地区被称为“找手绢”,不论在何地,只要有草地或空地,几个人围坐成圆圈就能玩游戏。因为游戏玩法简单,大家一起唱着歌便能快速融入游戏氛围,所以,此游戏会经常出现在郊游等团体活动中。 据说,此游戏并不是韩国固有的,而是英国的传统游戏。在英国,玩丢手绢时唱的歌词是“写给恋人的信,掉落在寄信途中,而你们当中的某个人,把信捡起来,藏在了口袋里”。这反映了古代的抢亲风俗。如今,丢手绢作为广为流传的游戏,在韩国稳定发展,已成为韩国的传统游戏。 丢手绢的玩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玩法是通过剪刀石头布选出丢手绢之人,其他孩子们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丢沙包
콩주머니놀이
使用塞满大豆等谷物或细沙后封口做成的球状碎布袋玩耍的游戏。 沙包即指塞满大豆的小布袋。此外,小布袋中还可塞进细沙、红豆等各种物品。按照所塞之物,分别被冠以沙包、红豆包之名。沙包在韩国一般被称为“오자미(O-Ja-Mi)”,这种叫法来源于日语“O-Te-Da-Ma(お手玉)”的日本西部方言“O-Ja-Mi(おじゃみ)”。 丢沙包主要是女孩子们喜爱玩的游戏,玩法多种多样。典型玩法有一人或两三人在屋内玩耍的类似于杂耍(juggling)的弄珠游戏,以及多人在户外分组进行的类似于避球的游戏。 杂耍式沙包游戏的玩法视沙包的数量而有所不同。单手抛双包是手托两个沙包,抛一个上去,趁其落地之前,继续抛出另一个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乌龟舞游戏
거북놀이 ( Geobuk Nori )
穿着用高粱叶子制成的形如乌龟的外皮,游走于整个村庄进行表演的一种中秋节游戏。 乌龟游戏是京畿道平泽、龙仁、利川、骊州和忠清道礼山、天安与阴城等汉江以南内陆地区在中秋节进行的游戏。据《朝鲜的乡土娱乐》记载,乌龟游戏是京畿道广州、忠清北道阴城、忠清南道礼山在元宵节时进行的游戏,但传播至大多数地区后,成为了中秋节的主要游戏之一。乌龟游戏比起论输赢的游戏,其娱乐性更强,因此多在中秋节进行。 该游戏首先要制作形如乌龟的外皮,中秋节前一周期间,人们要摘集村庄的高粱杆儿和高粱叶。高粱叶不仅用于装饰乌龟外皮,还用于制作带领乌龟走遍村庄的“拉龟爹”等人的服装。利川村民甚至担忧大量摘取高粱叶会导致高粱产量下降,由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二十关
스무고개
通过20次提问来找出潜藏答案的一种语言游戏。 二十关是需要推演思维与能力的一种游戏。虽然其历史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此游戏从国外传入韩国并传承至今。游戏规则是有人出题,其他人找出相应答案。例如,某人出题“兔子”,有人提问“是植物吗?”、“是动物吗?”、“是有生命的吗?”、“是长在海里吗?”等,而出题人则回答“是或不是”。提一个问题便是一关,因此,需要在二十关,即在20个问题之内回答出答案。需要强调的是,出题人只能以“是”或“不是”的方式来回答。 旧韩末,不少西方游戏同文物一起流入韩国。其中,丢手绢和宾果游戏最具代表性,二十关也是其中之一。此游戏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持续传承力,是因为在学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五子棋
오목
两人各执黑白子在棋盘上交替行棋,先在一条直线上连续落满五子者获胜。 关于五子棋,最早的记录见于公元前二世纪的中国史书《汉书》,书中称五子棋为“格五”。但这尚不足以作为五子棋出现时间的考证,它的具体起源仍不明确。目前,普遍推测五子棋源于中国大陆,后经韩国,传至日本。 五子棋的韩语名“五目”意为“连续并排落五子”,即手执类似围棋子的黑白子沿棋盘横向、纵向或对角线方向落子,先于一列连续落满五子者为胜。一般情况下,棋盘使用纵横各十九格的围棋盘。但今天五子棋已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一般使用纵横各十五格的棋盘。也有借用象棋和象棋盘进行的情况。若无棋盘、棋子,还可用铅笔在纸上画出若干棋格,以特殊符号代替黑白子游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光州漆石斗绳套游戏
광주 칠석 고싸움놀이
用两个绳套进行对决决出胜负的游戏,其中使用的游戏工具——绳套的形状与长带或细绳所结之扣相似。 斗绳套游戏是口口相传的,历史上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所以无从知晓其准确由来。根据口头资料,漆石村的风水属卧姿黄牛形局,地气非常强大。据说,因村里的狗难养活,每家每户便只能养鹅来代替。从前,有一位道士路过这个村子时预言:“村里的地势会使青壮年凋零”,于是建议种植银杏树以压制地气。同时,在相当于牛嘴的地方挖了象征秣槽的水池。又因为黄牛站起来时会踩坏村里的农田而影响收成,所以把缰绳绑到象征堂山神的银杏树上,并在牛尾处用七个石头压实。此外,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踩地神,开始于正月十五开展斗绳套游戏。 斗绳套游戏曾在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全州旗接游戏
전주 기접놀이
全罗北道全州地区的农业互助组于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旗帜游戏。 全州旗接游戏是流传于全州雨田野、兰天野地区的“合祭游戏”之一“龙旗游戏”的别称。合祭游戏是指百中节(即中元节)“Sulmegi(洗锄头)”时,各村人欢聚一堂,和农乐队一起玩乐的庆典。“Sulmegi(洗锄头)”是全罗道人对百中游戏的叫法。人们在这一天大规模庆祝一年农事告一段落,互相慰劳和鼓励。传承这一习俗的地区是全州境内向北流淌的三川川东西两岸广阔的原野。这一带土壤肥沃、生活富足,甚至流传有“荒年也有大米吃”的说法,因此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各村很久前就开始制作旗帜,享受龙旗游戏带来的乐趣。 全州旗接游戏是以原本出现于Sulmegi(洗锄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