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 78
-
上桥农乐
웃다리농악 ( 上桥农乐 )
在忠清南道大田传承的农乐。 上桥农乐于1989年被指定为大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号,于1984年12月29日被指定为忠清南道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5号,此后于1989年忠清南道大德郡被编入大田直辖市大德区后,被重新指定为大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制是大田上桥农乐的重点。这与其他地区的农乐不易区分。大田上桥农乐与男寺党派的风物游戏、平泽农乐、安城男寺堂风物游戏、天安兴打令农乐等大体相同,同时略有不同之处,因此需要对此深入谨慎地进行解析。 上桥农乐的乐师们一般穿白色裤褂、蓝色马甲、三色带,这与其他地区的农乐服色并无大异。表演者们在头上戴着象帽,其中乐手们戴着羽象帽,法鼓戴着长采象帽(又名线象帽)进行游戏,这些就是上桥农乐服饰的基本特点。乐器及击辈的组成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大锣和鼓的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地区,而且杂色由舞童、沙弥和两班来组成,基本上没有炮手。 上桥农乐的表演方式及结构体现于节拍和基本游戏中。比如,可以用农乐节拍表现出杜鹃鸟的叫声或妇女们捶打衣物的声音。还有开堂山、挖蕨菜、碓臼台戏、贼戏、四帮表演、剪刀步及左右步等表演形成一个动作或者队伍阵型。特别是五方阵法敲打七采节拍,这意味着天文学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上钊
상쇠 ( 上钊 )
在农乐队中是小锣手的首领,指挥整个农乐队的乐手。 上钊是农乐队中小锣手们的首领,站在农乐队的最前面指挥整个农乐队的音乐部分。上钊由代表高级的“上”和表示小锣的“钊”结合而成,因此上钊指的是小锣手中地位最高的人。农乐队由演奏小锣、大锣、长鼓、鼓等乐器的前击辈和扮演大炮手、两班、舞童等各种角色的后击辈(杂色)组成。其中小锣手们站在农乐队的最前面演奏音乐,其中上钊指挥整个农乐队。 上钊指挥音乐和农乐队队伍——“阵”。上钊在农乐节拍的开头部分打一拍,以此将节拍的变化告诉农乐队。此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引领队伍前进。上钊负责这些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由演奏水平最高而且最熟悉整个农乐趋势的乐手担任上钊。上钊一般戴战笠(又名象帽或者斗笠)。战笠按照象帽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鹤类动物的羽毛来制作的羽象帽,另一种是系上长线的采象帽。上钊在巫戏中进行单人戏,也会完成羽毛游戏及象帽游戏。上钊还担任祭官的角色,即通过唱告祀索里及念祝愿,祈求家庭和村落的安康和丰收。 上钊有头垄钊和顶钊两种,头垄钊在村里举行的村落戏中担任上钊,头垄钊一词源于田埂,指的就是在村里会进行村落戏的上钊。头垄钊于正月十五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世道互助风场
세도두레풍장 ( 世道互助风场 )
在忠清南道夫馀世道面一带,互助会除草时敲打的风物游戏。 世道互助风场的来源不明,但是可推测它与朝鲜后期扩散育秧移栽法后成立的互助劳动有关系。作为互助风场的传承共同体,东沙里是最晚在朝鲜初期已形成的村落,还有在200多年前(甲申年7月7日)制作的互助农旗,一直传承到了1990年,这些都证明了世道互助风场的来源。世道地区互助劳动的惯例,在1945年光复前后大部分已消失了。但东沙里等部分村落直到1960年代初还留存着组织互助队来进行除草的风俗。 世道互助风场传承了过去在夫馀世道面东沙里一带,以互助方式除草时演出的“风物游戏”。在东沙里,栽秧后25日天之内做除草作业。如果不下雨,一个月后才会组织互助队进行除草。由此可以看出,东沙里不像其他地区每年定期组织互助队进行互助活动。 世道互助风场的击辈由乐器和旗手来组成,完全没有杂色。风物队(农乐队)的旗帜有农旗和令旗两种,这些都是互助的象征。农旗是指在白布上用笔墨横写“神农之业”四个字的神农旗。令旗有两个,互助队移向稻田时站在队伍最前面带领队伍。另外,互助风场的乐器由小锣、大锣、长鼓和鼓组成。风物队使用的乐器很少,这是因为“互助风物”的演出地点是除草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乞粒戏
걸립굿 ( 乞粒戏 )
敲打大锣、小锣、长鼓、鼓之类的农乐器, 进行驱鬼及祈愿仪式,收取大米和钱财的风物戏。 乞粒又称乞功、乞躬、乞粮、乞行、行乞。是农乐传承团体的互惠交换活动。乞粒戏的意思与乞粒、乞粮、乞躬比较相近。乞粒戏是乞粒和戏的合成词。这里的戏是与农乐相关的词。敲打农乐称为‘行巫’,多指堂山戏、泉戏、宅神戏等农乐队仪式,或者路戏、三采戏等农乐节拍本身。还会指五方阵戏、捉贼戏等农乐队的巫戏表演。 关于表演乞粒戏的乞粒队,可从《朝鲜王朝实录》和其他文献中查看其来源。过去戏子、才人、游民、寺堂等艺人不种田,而是通过行乞谋生。只在必要时上京出入宫廷,才进行傩仪表演。平时成群结队到各地进行才艺表演,通过行乞维持生计。到朝鲜时代,随着佛教衰落,为了确保寺院的财源,僧侣也开始走进尘世行乞。当时还盛行雇佣附近的农乐团,走访民宅行乞的寺乞粒队。 乞粒戏的表演顺序和内容根据不同地区、乞粒派和不同的家庭,会有所差异。一般按照进屋之前在门前进行的门戏、在庭院内展示各种技艺跳舞的庭院戏、在大厅进行的宅神戏、在灶房进行的灶王戏、在后院进行的土地戏、在井边(泉边)进行的井戏(泉戏)等顺序进行。晚上进行为村里的人展示乞粒队技艺的巫戏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乞粒队
걸립패 ( 乞粒队 )
进行乞粒戏且具有专业性的农乐团体。 农乐根据发展阶段可分为村落农乐、乞粒农乐、帐篷乞粒农乐三个类型。村落农乐是作为村落戏的一部分,或辅助手段来进行的农乐,也是在村里充当人员进行的农乐。乞粒队农乐,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专门巫戏团-乞粒队脱离村落范围来进行的表演形式,同时也是到附近的其他村落,或离开村落到其他地区进行表演,并在扮演司祭者的同时,收取一定酬金的表演形式。乞粒队在多个村落召集成员,编排的表演内容规模也比较大。乞粒(乞粮、乞供、乞穷)原本指的是在农家巡回表演收取粮食或钱财的行为,源于巫师、僧侣、流浪艺人等进行的游宅戏。乞粒队农乐不限于挨家挨户进行踩院戏取得报酬的农乐形式。它泛指演艺化的农乐形式-大规模巫戏和有单人戏的农乐队表演类型。 乞粒队是在农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乐队,在提高农乐的艺术性和培养专业农乐人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乞粒队农乐是农乐队脱离自己生活的村落(表演场所),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表演目的),召集多个村落技艺优秀的成员(表演者),在多个村落的村民(观众和听众)面前进行表演的农乐。为了进行乞粒农乐,首先农乐的表演内容要丰富,还要具备通过表演来展示的技艺。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互助队
두레패 ( 互助队 )
在传统时代,为了共同进行与农活及与农活相关的游戏而组织的团体。 在平原广阔的农村地区,互助活动比较活跃。在一般情况下,插秧结束后,村里会组织互助队。为了除草等共同作业,成年男性有义务参加,所以大多数成员都是青年。互助队干活、休息或移动时,经常举起旗帜演奏农乐,这些都统称为互助风场。互助队为了系统地完成作业,划分等级运营。在一般的情况下,首领或长者监督互助队,此外设有公员,让他负责各种职务。其主要职责有监督纪律及惩罚、整理文件、负责教育、管理乐器、举旗等。互助队进行除草和割草等作业,还具有农乐队的性质。根据不同地区,其农乐的形式也各有不同,但互助队大部分都在往返田野的路上演奏农乐,也在与其他村落的互助队相遇时,以较量体力和农乐等进行对决。另外,在除草结束后,还进行洗锄及晚除草风场戏等活动。在京畿道,除草结束后,互助队进行农神祭,开展挂锄活动。在忠清道,互助队立着龙旗进行旗祭,还进行互助戏,如挂锄、风场赛及旗赛等活动。在庆尚道,互助队立着农神杆演奏农乐。在全罗道,最后除草时,选出长工状元,也进行风场戏。与其他村里的互助队相遇时,通过旗赛,进行旗岁拜。 互助队在韩国农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互助风场
두레풍장 ( 互助风场 )
夏季互助队耕作时进行的农乐。 据推测,互助风场是在朝鲜后期育秧移栽法普及之后形成的。17~18世纪,育秧移栽法普及后,互助队也随之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互助农乐。因为在互助队的活动过程中,农乐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手段。育秧移栽法是从16世纪初,以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为中心广泛普及的。以此为契机,17世纪后期成立了适合育秧移栽法的劳动组织——互助队,并以村落为单位逐渐扩散。与过去直播法下的劳动组织——黄头不同,互助队采用农旗展开有组织的活动。 互助队作为共同劳动组织,其纪律性比较强,并运营奖惩制度,还传授农业技术和活动中需要的民谣和农乐等。对于违反互助队纪律或违背传统美德的人,会处以棍刑或卷草席等惩罚。互助队移动时,举旗演奏农乐,所以自然而然地互助风场比较发达。互助队在50~60年代开始逐渐消失,互助风场的传承也就此中断。目前密阳百中游戏、扶余世道互助风场、益山旗岁拜、金浦通津互助戏等,已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互助风场才得以保存、传承。 在平原广阔的农村地区,互助队活动比较活跃。一般情况下,插秧结束后村里会组织互助队。为了除草等共同作业,成年男性有义务参加,所以大多数成员是青年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井邑农乐
정읍농악 ( 井邑农乐 )
以全罗北道井邑地区为中心传承的农乐。 井邑农乐的历史可追溯到马韩时代,在当时位于井邑地区的古代国家的五月祭和十月祭中可以找到。根据高丽时代的《高丽史·乐志》记载可以得知,过去和着乐曲敲打长鼓的‘舞鼓’,即长鼓舞。另外,朝鲜时代后期在井邑兴起的东学党起义中培训东学军时还运用了农乐。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井邑普天教将农乐当做宗教音乐来使用,后来全国农乐大师聚在井邑,为井邑农乐的近代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光复之后发展为专业的‘大会农乐’,1958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民俗艺术大赛’最优秀奖。 击辈和服色1)击服击辈身穿红上衣、裤子、草鞋、腿带、头巾、青木巾色带,钊衣(小锣手穿的服装)胳膊上贴“五色条”,背上贴“日光”、“月光”,贴彩巾。后来有了变化,不贴五色条或日光布,将背上的彩巾贴到前面做了呈剪刀状(X)的色垂带。根据不同的击辈,会带三个、两个、一个蓝、红、黄色垂带。2)旗手① 龙堂旗、大旗:旗帜的末端系着‘野鸡尾毛’,旗幅画有龙,旗幅边上系‘蜈蚣爪’。龙堂旗旗手举着龙堂旗,身穿击服。② 令旗:令旗的旗杆末端插”三叉枪/三头枪”,旗幅上刻“令”字,旗幅边上系“蜈蚣爪”。令旗旗手举着令旗,身穿击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令旗
영기 ( 令旗 )
农乐队里的旗,与农旗等一并安排在农乐队的前头,写有表示领路或传令的‘令’字。 18世纪兵书《续兵将图说》里提到令旗是军旗之一,但是从何时起在农乐中使用了令旗还不得而知。据推测,在兵农合一的朝鲜社会,传达军令的令旗对农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用于农乐的令旗和作为军旗的令旗多少有些不同。军旗中令旗旗杆用两米左右的笔直的木材来制作,由单长矛的旗棒和长方形旗幅构成。其中有令旗特点的就是旗幅。旗幅由蓝底红字或红底蓝字构成,旗面上写有‘令’字。用于农乐的令旗和军旗相似,但是有其特点。第一,旗棒多用三叉枪,而不是单长矛。旗棒下系纸钱或其他咒术性装饰。第二,旗棒主要用质地轻巧的竹子作成。第三,旗幅和军旗相似,呈正方形或三角形,但是根据不同地区,旗幅边上贴三角形条状色布(蜈蚣爪),旗幅除了蓝色、红色之外,还用黑色、白色、黄色等各种色布。 令旗象征农乐队的权威,具有传令或领路的作用。旗幅上的‘令’字意味着命令,整体尺寸较小,在形态上易于携带活动。在部分地区,还起着神杆的作用。在全罗南道海南,令旗被视为神灵附体的旗,即‘灵旗’。在海南,洞祭开始时会喊:‘起灵了’,接着立令旗,洞祭结束时喊:‘落灵了’,然后收令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 -
任实笔峰农乐
임실필봉농악 ( 任实笔峰农乐 )
在全罗北道任实郡笔峰里传承的农乐。 任实笔峰农乐之所以分类为湖南左道(全罗道东部地区)农乐,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仔细观察任实笔峰农乐就会发现,它从一个地方流传至今,虽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但是大体上可以看到,它传承了湖南左道农乐传统。任实笔峰农乐以任实、淳昌、南原等地区(全罗左道)的人文地理、环境、传统为基础,但是生活文化却与湖南右道的井邑市山内面有着紧密的关系。由此可见,任实笔峰农乐融合了湖南左道地区和部分右道地区传统的要素。 任实笔峰农乐主要由击辈和杂色组成。还有龙旗、农旗、令旗等旗手以及喇叭、太平箫等乐手。传统乐手由小锣手4名,大锣手3名,长鼓手8名,鼓手2名,采象小鼓手4名,角盖小鼓手等4名组成。如今,随着农乐队人员增加,乐器组合有了变化,但没有正式规定。击辈当中主导农乐队的重要组合是小锣手,上钊敲打变奏节拍,副钊和三钊敲打原节拍。小锣手们敲打的节拍有特定的意义,在任实笔峰农乐中,其作用举足轻重。农乐队当中长鼓手的角色也很重要。 任实笔峰农乐的金属乐器,由方字鍮器制成,有一定的厚度且朴实无华,在全罗北道独有的铁匠铺铸造而成。但是现在能打出传统节拍的打击乐器几乎销声匿迹。尤其是,任实
韩国民俗艺术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