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 251
-
七夕
칠석 ( 七夕 , Chilseok )
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是岁时节日之一,也是分居两地的牵牛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关于七夕的故事是这样的:玉皇大帝统治的天界宫殿对面,越过银河水,有个叫牵牛的勤劳牧童生活在那里。玉皇大帝见牵牛勤劳善良,就将孙女织女许配与他。可是婚后的牵牛和织女如胶似漆,牵牛荒于农事,织女怠于织布。于是天界陷入了混乱,天灾和饥荒之下,民不聊生。见此情形,玉皇大帝大怒,令二人分居在银河水两边。乌鸦和喜鹊们知道这对夫妇的可怜处境后,每年七夕这天,都会在天上架起一座乌鹊桥,让他们夫妻相会。七夕时会下雨,前一天下的雨被称为相见时候流下的喜悦之泪,第二天下的雨被称为分离时流下的伤心之泪。 七夕这天,民间有许多风俗。 按照《东国岁时记》的记载,旧时学堂的学童们要以牵牛织女为题作诗。七夕也有将衣服和书放在阳光下晒的曝衣和曝书风俗。夏天的连日阴雨天气,导致衣柜中的衣物和书架上的书容易受潮会产生霉菌,曝衣和曝书可以防止霉变。此外,女子们有“乞巧”的风俗,是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有做针线活的巧手艺。七夕当日清晨,妇女们会将甜瓜、黄瓜等瓜果蔬菜供到桌上行礼,乞求自己的针线活手艺能有长进。到了傍晚,如果女子发现桌子上结了蜘蛛网,就会很高兴,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七夕告祀
칠석고사 ( 七夕告祀 , Chilseok Gosa )
七夕告祀是指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这天进行的仪礼。根据地区不同,也被称为告祀、七夕告祀、迎七夕、七夕佛供和七星告祀等。一般来说,七夕告祀是由妇女们进行,大部分在七月七夕那天的早上或傍晚进行,也有个别地区在前一日傍晚进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七夕告祀,从性质上分为去寺庙里进献佛供,到万神(巫师)家进行巫祭,在家里的酱缸台对着天空中的北斗七星祈愿子孙长寿,祈愿针线活和纺织的技艺精进,在家中对祖先或家神祈愿家宅平安,以及龙神祭等。除了在寺庙中进献佛供或在万神家做迎七夕巫祭之外,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准备简单的祭品,以摩祷祈愿的形式进行。 佛教的善男信女去寺庙进献佛供,去寺庙时,要准备大米、钱、蜡烛和香等东西带去。僧人在祭坛上准备七星祭饭(七星饭)和水果,击打木铎为信徒们祈福。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七夕游戏
칠석놀이 ( 七夕- , Chilseok Nori )
七夕游戏是指人们在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这天进行的以农乐队为首的集体游戏,接下来依次为游街、合宫戏、净鹳泉戏、七星巫祭、牵牛织女相会戏、杖击戏等。主要包括大田广域市中区芙沙洞的七夕游戏,庆尚南道金海市府西的卵村和荷溪村的七夕游戏,忠清南道锦山郡进乐山的松溪游戏,忠清南道唐津市松山面芙谷里在七夕那天进行的丰年祭,全罗北道井邑市的松火游戏和全罗南道丽水一带的进岁游戏等。 大田中区芙沙洞的七夕游戏是祈愿生长仪礼中含有生产意义的岁时游戏,从这点来看它具有很高的价值。芙沙洞七夕游戏的核心是以与牵牛织女故事类似的芙蓉沙得相会戏为基础的,它像百中游戏一样,是一种农作物生长仪礼的集体游戏。在游戏中撮合和安慰无法成为恋人的姻缘,通过这一游戏,在祈愿村子安宁的同时,也乞求村子的和谐与团结。 芙蓉沙得的村落神话与传承地区的岁时风俗相结合,逐渐演变出游街、合宫、净泉等多种游戏,每逢七夕岁时,依次进行这些游戏成为了惯例,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发现的特征。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七月
7월 ( 七月 )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万石僧戏
만석중놀이 ( 万石僧戏 , Manseokjung Nori )
万石僧戏是农历四月初八日演的一种影子戏,也是一种无言木偶剧。它叫万石僧戏,也叫忘释僧戏、亡释僧戏、曼硕僧舞、忘释僧伊戏(音)。人们挂起一张白布帘,用火炬在白布帘上照出影子,隔着布来演戏,这是初八日里演的一种杂戏。其由来与“影灯戏”有关。影灯也是初八日观灯游戏的一种,是在灯笼上打出影子来玩的游戏。 万石僧戏中的万石是一个木偶,它站在中间。右边是鹿和狍子跟万石僧玩耍,左边出现龙和鲤鱼嬉戏着争抢灯笼,这灯笼似乎象征如意珠。龙和鲤鱼消失后,如果能从僧人的铙钹舞中悟到些什么,这戏就该落下帷幕了。 据说,在开城直到1920 年代还在寺庙或附近的村庄里,将初八日的万石僧戏作为传教的手段来表演,不过从它内容与参与者来看,可以说它带有较强的民俗戏剧性质。但正是从这一时期起,初八日的传承力度开始弱化,在日本侵占时期,万石僧戏也成为需要指导的对象,而被儿童大会( 合唱、舞蹈、体育运动会)、基督教圣剧、音乐之夜、提灯游行、时局演讲会等活动代替。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三伏
삼복 ( 三伏 , Sambok )
三伏指农历六月到七月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它们被称为三伏或三庚日。每一个伏日相隔十天,因此从初伏到末伏一共需要二十天,如此二十天内过完三伏被称作“每伏”。不过也有末伏在立秋后的情况,这时从中伏到末伏之间超过十天,这时就称之为“越伏”。 伏日表示渐强的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字是人像狗一样蜷伏的形象,意为秋季的金气降临大地,但夏日的暑气依然强烈,故金气无法起身,屈从于暑气之下。即夏日的暑气压制秋日的凉爽,使其屈服的意思。 三伏始于中国的秦朝,是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时期,所以还产生了“三伏酷暑”这样的词。伏日中人们多食狗肉酱汤和参鸡汤,还结伴到幽静的森林溪边杀狗熬汤的风俗被称为“躲伏”或“歇伏”,咸镜道也将杀狗称为“戏狗”。为了伏日不中暑不生病,人们也吃红豆粥、西瓜或甜瓜。 伏日食狗肉的风俗是为了抵抗暑气,保护身体。洪锡谟的《东国岁时记》中有这样的内容:“烹狗和葱烂蒸,名曰狗酱。入鸡笋更佳。又作羹调番椒屑,浇白饭为时食,发汗可以祛暑补虚,市上亦多卖之。按史记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 年),初作伏祠,磔狗四门,以御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三月
3월 ( 三月 )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三辰日
삼짇날 ( 三辰日 , Samjinnal )
三辰日即指农历三月三日。人们说这一天是“飞往江南的燕子归来之日”。这一天还叫三辰(三辰日的简称)、三辰节、女人节等。阳数重叠的三月三,绿草发嫩芽,百花盛开,春意盎然。 所以那些适合春天的各种游戏和风俗活动都会集中在这一天进行。据说,去年九月九日飞往江南的燕子会在这一天归来在老屋檐下垒巢哺养雏燕,蝴蝶也纷纷飞来。干枯的树枝重吐新芽,漫山遍野百花初绽。这一天人们上山游玩,这叫花柳游戏。不同地方说法有所不同,有叫花煎游戏的,有叫花游戏的,也有叫花煎的。人们吃着花煎等愉快地度过一天。三月三前后还会设宴招待老人,开展敬老活动。此外,全国各地的闲良(无官两班—译注)也会聚集在一起召开弓术大会。 临近三月三,人们涌到到山上或野外尽情享受春天,还做花煎和“水面”吃。人们在糯米粉里加水和好后做成圆饼再抹上香油煎着吃,这叫花煎。还有,将绿豆粉用水和好后蒸熟,然后切成细条放在五味子水里再加少许蜂蜜和松子吃,这叫花面。有些人还摘来金达莱花同绿豆粉和在一起做花面,还将水调成红颜色再放少许蜂蜜来吃,这叫水面,它也用做祭品。 据说, 这一天如果看到白蝴蝶,那年就会穿丧服,不吉利;如果看到凤蝶或黄蝴蝶就说明那年运气好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上月告祀
상달고사 ( 上月告祀 , Sangdal Gosa )
上月告祀是一个家庭在农历十月选择午日或另一吉日针对家宅神(左右家庭平安的神—译注)进行的告祀。告祀的对象包括城主(守护家庭的最高之神—译注)在内的祖先、灶王、三神等所有家宅神。告祀由家庭主妇负责简略进行,或邀请巫师进行。此告祀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秋季告祀、城主祭、城主巫祭、城主接灵祭、安宅、安宅巫祭、祷神、地神祭等。告祀一般选择10月的吉日进行,尤其是午日(亦称马日)被视为最佳吉日。这一天,人们祭奉红豆甑糕于城主以及家庭的各位神,祈求平安、健康、财富,将红豆甑糕摆在马棚前祈求马的无病健康。 城主神为家庭内最高之神,象征大主,亦被视为家庭的天神。城主巫祭的城主巫歌含有天神下凡并教人如何盖屋,便定身为家庭最高之神—城主神的内容。因此,上月告祀也另称为城主告祀,大规模进行巫师主持的城主巫祭。 10 月份进行告祀时,农耕家庭将城主坛位、土地神坛位、祖先神坛位、三神坛位等神主坛位内的谷物更换为新谷。陈谷用做米饭或年糕,而因陈谷被认为充满福气,只在家人之间享用,避讳它到不净之人的手中,便不与外人分享。 若将农耕分为播种期、成长期、收获期、储藏期四个阶段,上月则属收获期。虽中秋时收获部分新谷,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 -
举举石
들돌들기 ( 举举石 , Deuldol Deulgi )
举重石是按惯例举行的成人礼仪。通常在正月十五、六月流头、七月七夕、百中、秋夕等节日举行,孩童为证明自己长大成人在村中元老面前举石待判。若举起一人力石就能拿到一个成人的工钱,也可成家;举起二人力石被称为壮士;举起三人力石则被誉为大力士。大力士可获双倍工钱,被选为农乐场上的旗手。 举石常见于村中堂山树之下,在垫脚石桥头、长亭、神殿、船内、长者家当院也能见到。举石是在村外路口或堂山用来辟邪防灾的护村符、守护神。举石象征村庄实力,有了举石,牛鬼蛇神不敢在村中作怪。举石虽有椭圆状,但通常为圆形,如蛋状、米粒状或满月状,象征着繁衍与富饶。举举石既是成人礼仪,也是传统农耕协同中的互助仪礼。
韩国岁时风俗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