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 93
-
不净
부정 ( 不淨 , Bujeong )
举行祭仪时破坏神圣性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不净形态。 “遭不净”意味着不好的因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为预防遭不净,人们禁止做一系列禁忌行为。据此观点,“不净”与“禁忌”会发生剧烈的相互作用。导致不净的因素包括出生,女性,死亡,与外部相连的时空等。 对付“不净”的方法可分为“隔离不净”和“清除不净”。“隔离不净”需在举行仪礼之前严格执行,“清除不净”则在举行仪礼的过程中执行。这两种方式之间有着很深的关联性,彼此发生相互作用。 “隔离不净”是择日之后到一定祭仪期间阻挡不净接近的一切行为。在设定的期间内积极隔离不净的方式有拉禁绳,即设定神圣的界线。反搓草绳制成的禁绳用来界定神圣的空间,清洁的空间。除此之外,还通过撒黄土或洒盐水,清水,辣椒粉水隔离不净。 “清除不净”是一种净化行为,用于清除仪礼举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不净。村庄巫祭中的祭程不净就是其中一例。祭程不净是消除村庄巫祭的参加者进入祭典时产生的不净的行为。另外,举行巫祭仪式时做祭程不净也是为了清除巫祭场的不净。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五色布
오색천 ( 五色布 , Osaekcheon )
献给神的供品或被视为神体的红,绿,蓝,黄,白等五种颜色的布。 在民间信仰里,“五色布”可以用作献给守郎(音)的祭品,在举行“灵登告祀”(音)或祭拜“船守郎”时可以挂在竹子等用作旗子,在进行祛病巫祭等巫俗仪式的过程中还可用来擦拭患者身体。 五色布献守郎是在村里举办守郎祭或个人祭拜守郎等场合。人们用五色布裹住或将其挂在视为守郎的石堆或守郎树上,这被称作“给守郎穿衣”。 在江原道地区,举行“祭山仪式”时将五色布系在树上,这也被视为是给祖先穿衣服。祭拜船守郎时将五色布系在竹子并挂在船上,但举行告祀时将五色布同其他祭品一并供上。 另外,五色布还被制作成旗帜使用。举行灵登告祀时将五色布系在竹子并插在厨房一角。这叫做“灵登衣”,被视为是灵登婆婆的身体。 举行祛病巫祭时有驱逐杂神的环节,这时法师用神将刀裁剪五色布擦拭患者的身体。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净化
정화 ( 淨化 , Jeonghwa )
指一切将不净的场所或特定生命体的不净去除的行为。 “净化”指在神圣的场所清除不净之物的行为,最基本的方式是使用水,火,土,血等。 用凌晨打的“水”献给神以表虔诚是韩国信仰的根源,体现了净化最本质的含义。此外,巫俗信仰中的洗灵祭仪中也用水净化。 “火”可燃烧物体,因此人们用其净化某个对象。据济州岛巫俗神话《天地王本解》载,惩罚道德败坏的人时,用火将其净化。在巫俗信仰中,“火净化”指用火治愈生病的灵魂, 让清澈的灵魂回归。 “黄土”的基本功能是驱逐,通过撒黄土可进行“净化”。“血”是非常重要的净化工具。人们用血来净化生病的物体,或者将血洒在村庄的边界上。这说明血是一项重要的净化工具,因此将灾厄转到牺牲品时也洒血。 虽然净化的形态和手段在不断改变,但它一直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即通过净化,世俗的空间变成神圣的空间,肮脏的地方变成干净的地方。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刍灵
제웅 ( 刍灵 , Jeung )
用稻草和草等制作的偶人。 在不同的地区,“刍灵”还称作稻草人,草人,草业人,处容。 刍灵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月十五(阴历一月十五日)风俗之一“打刍灵”中的刍灵,另一种是村落祭仪中的刍灵。正月十五前一天晚上,人们用稻草制作刍灵,将钱币塞进头部,相信将其扔到街上就可以防厄运。村落祭仪中的刍灵有内陆地区与海岸地区之分,两个地区刍灵的外形及功能不尽相同。 内陆地区的刍灵如同稻草人,外形与人相像,代表性的例子为“京畿道都堂巫祭”中的刍灵。在京畿道都堂巫祭的“祭程尾章”中,人们火烧草业人治罪,以此消除村里的所有厄运。治草业人的罪,是为了除厄,净化巫祭会场。 海岸地区村落祭仪中出现的刍灵的外形特点是性器暴露在外或格外突出,全罗北道蝟岛面大里地区举行的“蝟岛草船巫祭”中的刍灵属代表性例子。在草船巫祭中,将分别起名为船长,甲板长,火匠的刍灵放在各自的位置,最后放入大海,刍灵的大小约为40厘米。这可以理解为,因掌管大海的神为女神,因此将凸显男性性器的刍灵放入大海,以谋男女结合,祈福丰收。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古代祭天仪礼
동맹 ( 東盟 )
由朝鲜半岛上的古国家举行的祭天仪礼。 “古代祭天仪礼”是指扶余,高句丽,东濊,三韩等古代国家,为对收成表示感恩,每年定期举行的祭天仪礼。扶余的“迎鼓”是由全体国民参与的持续数天饮酒,唱歌的举国国中大会(由国家主办的活动)。在祭天过程中有连日饮酒,唱歌的内容,高句丽,东濊,三韩的仪礼也一样,可以说具有庆典的特征。大部分祭天仪礼都在与秋收有关的阴历十月举行,而迎鼓却在十二月举行。通过迎鼓,君王想向百姓表明自己是与天神相通的存在,自己的统治权是受到天神任命,从而加强共同体成员的凝聚力。 在高句丽,每年十月举行名为“东盟”的“祭天仪礼”。据《三国志 · 魏书 · 东夷传》记载,东盟是由高句丽统治阶层身穿刺绣绸缎服,佩戴金银装饰参加的国中大会。十月还同时举行“隧神祭”(祭拜洞窟神的祭礼)。东盟又称作东明,由此可知,它与高句丽始祖东明王“朱蒙”有关联,通过再现高句丽的建国神话,进一步向高句丽成员确认其高句丽王权的神圣性,从而使王权正当化。 与高句丽一样,在东濊,每年十月举行名为“舞天”的祭天仪礼,届时,昼夜饮酒,唱歌,跳舞。舞天就是指“用舞向天祭祀”,可以说是伴随歌舞的庆典式仪礼。舞天作为“收获祭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古代祭天仪礼
무천 ( 舞天 )
由朝鲜半岛上的古国家举行的祭天仪礼。 “古代祭天仪礼”是指扶余,高句丽,东濊,三韩等古代国家,为对收成表示感恩,每年定期举行的祭天仪礼。扶余的“迎鼓”是由全体国民参与的持续数天饮酒,唱歌的举国国中大会(由国家主办的活动)。在祭天过程中有连日饮酒,唱歌的内容,高句丽,东濊,三韩的仪礼也一样,可以说具有庆典的特征。大部分祭天仪礼都在与秋收有关的阴历十月举行,而迎鼓却在十二月举行。通过迎鼓,君王想向百姓表明自己是与天神相通的存在,自己的统治权是受到天神任命,从而加强共同体成员的凝聚力。 在高句丽,每年十月举行名为“东盟”的“祭天仪礼”。据《三国志 · 魏书 · 东夷传》记载,东盟是由高句丽统治阶层身穿刺绣绸缎服,佩戴金银装饰参加的国中大会。十月还同时举行“隧神祭”(祭拜洞窟神的祭礼)。东盟又称作东明,由此可知,它与高句丽始祖东明王“朱蒙”有关联,通过再现高句丽的建国神话,进一步向高句丽成员确认其高句丽王权的神圣性,从而使王权正当化。 与高句丽一样,在东濊,每年十月举行名为“舞天”的祭天仪礼,届时,昼夜饮酒,唱歌,跳舞。舞天就是指“用舞向天祭祀”,可以说是伴随歌舞的庆典式仪礼。舞天作为“收获祭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古代祭天仪礼
영고 ( 迎鼓 )
由朝鲜半岛上的古国家举行的祭天仪礼。 “古代祭天仪礼”是指扶余,高句丽,东濊,三韩等古代国家,为对收成表示感恩,每年定期举行的祭天仪礼。扶余的“迎鼓”是由全体国民参与的持续数天饮酒,唱歌的举国国中大会(由国家主办的活动)。在祭天过程中有连日饮酒,唱歌的内容,高句丽,东濊,三韩的仪礼也一样,可以说具有庆典的特征。大部分祭天仪礼都在与秋收有关的阴历十月举行,而迎鼓却在十二月举行。通过迎鼓,君王想向百姓表明自己是与天神相通的存在,自己的统治权是受到天神任命,从而加强共同体成员的凝聚力。 在高句丽,每年十月举行名为“东盟”的“祭天仪礼”。据《三国志 · 魏书 · 东夷传》记载,东盟是由高句丽统治阶层身穿刺绣绸缎服,佩戴金银装饰参加的国中大会。十月还同时举行“隧神祭”(祭拜洞窟神的祭礼)。东盟又称作东明,由此可知,它与高句丽始祖东明王“朱蒙”有关联,通过再现高句丽的建国神话,进一步向高句丽成员确认其高句丽王权的神圣性,从而使王权正当化。 与高句丽一样,在东濊,每年十月举行名为“舞天”的祭天仪礼,届时,昼夜饮酒,唱歌,跳舞。舞天就是指“用舞向天祭祀”,可以说是伴随歌舞的庆典式仪礼。舞天作为“收获祭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告清祭·告请祭
고청제 ( 告淸祭, 告請祭 , Gocheongje )
以天为对象进行祭祀的村庄祭仪。 “告清祭· 告请祭”发源于“天祭”,表示祭天的用语。天是神圣的存在,忌讳直接称呼天,所以选用其他词汇代表天,这就是“清”或“请”。以象征天的清澈的“清”字代替天,由此产生“告清祭”这个祭仪名称。“告请”同样表示向天请求某种东西。 祭仪大体上与一般儒教式洞祭相似。祭仪日期大都选在正月初一,特点是,除了米糕和米饭以外,祭品全部都是生的。祭仪依据笏记(记载仪式进行顺序的文字)来进行,祭仪结束后饮福,余下的食物由祭官分别带走。告清祭· 告请祭大体在东海岸地区的几个村庄举行。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国师堂
국사당 ( 國師堂 , Guksadang )
供奉守护村庄的村庄神(洞神)的村庄祭堂。 “国师堂”分布于全国。“国首”和“国希”原指神,“龟首”则意为“神的山”。因此,国师堂通常位于山顶,同时也意味着天神的降临之处。并且还有“国首堂”和“国希堂”等不同名称。位于首尔钟路区仁王山的国师堂即为作为堂神祭堂的典型。 中西部海岸岛屿的国师堂有守护村庄及界域的功能,位于村庄后侧的高峰,阻挡从外部进入村庄的山脉。相比“山神堂”和”城隍堂”等神堂,国师堂距离村庄更远。上堂和下堂同时位于村庄后侧时,上堂为国师堂或“国希堂”,下堂为“山神堂”与“城隍堂”以及其他神堂。 在中部地区,通常国师堂位于村庄后侧山顶,山神堂位于山腰,长栍及则与城隍堂一同位于村庄入口处,这即是较为典型的村庄信仰形态。而近来的趋势则为只留存山神堂和城隍堂,国师堂与长栍及索苏竿(音)逐渐消失。 国师堂既是村庄社群信仰的祭堂,同时也曾是过去巫俗供奉的神堂。作为村庄社群信仰,国师堂具有村民们共享共同信仰的宗教意义。尤其在与“天神信仰”相关联的层面,可称为韩国村庄信仰的固有形态。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 -
城隍祭
성황제 ( 城隍祭 , Seonghwangje )
邑治或地方,村庄集体举行的奉祀城隍神的祭仪。 “城隍祭”又称“守郎神祭”(音)。“城隍信仰”源自中国。中国宋朝初期,城隍信仰流传至高丽,成为祭祀地方守护神的一种信仰。996 年(成宗15)城隍堂始有记载。 在高丽王朝时代,郡,县的行政中心有供奉城隍神的祠庙,城隍祭由地方的乡吏主持,具有国家祭祀体系。 到了朝鲜王朝时代,城隍祭发展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祭祀,即由官吏主持的国行城隍祭;另一种是民间城隍祭,由乡吏,巫师或百姓执事。 在朝鲜王朝后期,以巫术的形式举行的城隍祭再次兴盛。由此可见,国行城隍祭没有完全普及到地方。地方乡吏的参与使得儒教祭仪对民间城隍祭产生影响,邑治城隍祭逐渐演变成村庄城隍祭,城隍祭成为植根于民间的一种民俗。 村庄兴建城隍祠,供奉城隍神的画像,该风俗盛行民间。此期间,巫师主持的端午节大型巫祭也成为了一种村庄信仰。
韩国民俗信仰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