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 231
-
“ 一夜之宿长城或筑”的来历
“하룻밤을 자도 만리성 쌓는다.”의 유래
一夜姻缘也可能引发“筑成万里长城”的大事,喻示凡事须慎重的俚谚故事。丁若镛在1820年发行的《耳谈续纂》中出现了“一夜之宿长城或筑”,意指哪怕只是一时不当的行为,也完全不可接受,可解释为“虽暂时之须不宜无备”,1855年赵在三所著的《松南杂识》中也有相关说明:“一夜万里城,原本是指倭寇入侵韩国,即使过夜就走也会小心谨慎地筑起城来防守。后来也用在形容男女关系上。”在俚谚故事中,一男子中了女子“一夜同寝”的计谋,因而沦为终身劳役、修筑万里长城的劳工,故事内容传承下来以警示后人。 一女子的丈夫被抓去做苦力修筑万里长城,不见归来,女子孤单一人度日如年。直到四处漂泊的盐商来访,女子提出想和盐商一起生活,盐商一听心下欢喜马上应允,女子承诺说,只要盐商肯替自己去探望修长城的丈夫,并送去自己最后为丈夫所做的衣裳,就可以和盐商一起共度余生。盐商当天和女子共度良宵后,第二天就去修长城的地方找到了女子的丈夫,交给他女子带去的衣服和信件,女子的丈夫打开一看,信上写着盐商会代为筑城,让他迅速归家。于是女子的丈夫拜托盐商,在自己换衣服的这段时间,暂替自己筑城,盐商不知是计答应了。女子的丈夫拔腿就走赶回家去,夫妻团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三个女人的愿望
세 여인의 소원 ( Wish of Three Women )
从三个女人通过言语或行动,表达性欲这一点出发,在朝鲜后期对性理学教条化的反抗心理下出现的荤故事。 一天,一个盐贩子来到一户人家,这家只有婆婆、儿媳和女儿三个女人生活。他说天色已晚请求在此借宿一晚,但遭到了三个女人的拒绝。盐贩子恳求道,就算只有一个犄角旮旯也好,三个女人只好勉强答应了。 那天晚上,睡着觉的盐贩子偷偷碰了碰儿媳妇的脚,与她发生了关系。婆婆以假装梦呓的样子说着“呼噜呼噜,到我这儿来”诱惑盐贩子,于是盐贩子与婆婆也发生了关系。女儿见状说“我这还是新的呢”来诱惑他,最终盐贩子与三个女人都发生了关系,并在第二天一早离开。 荤故事是在备受压抑的社会情况下频繁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无法用理性的力量解读世界时,以感性书写文章的情况极为普遍。这时出现得最多的体裁便是荤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作品。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三个谎言
거짓말 세 마디 ( Three Lies )
一个青年对欲找撒谎高手为婿的大监说了三个谎后,成为了他女婿的故事。 大监欲给已过婚龄的女儿找一擅长说谎的女婿,遂贴榜告示,谁若说出三个谎,便以他为婿。众人纷至沓来,却都失败而归。因为大监只认可他们说的前两句谎话,而不管第三句话是什么,都说那是真话。 之后,有一个善于说谎的青年对大监说自己也来试试。他的第一个谎言和恩津弥勒有关。恩津弥勒头上长了一棵很大的枣树,入秋后,大枣缀满枝头,但枣树太高,不好打。无奈之下,拿长杆挠痒恩津弥勒的鼻子,它一打喷嚏,只听啪啪啪的响声,大枣纷纷掉落。第二个谎言是夏天战胜炎热的方法。在青年生活的村里,人们将严冬腊月呼呼刮来的冷风装到一个袋子之类的东西里,夏天将风放出来,吹来清凉。对于这两个谎言,大监二话没说,认可这是谎话。然后青年从衣服里抖抖索索地掏出一张纸,说这是以前大监向自己父亲借大笔银两时写下的借条。这时,大监如果说这是谎话,那就要认青年为婿;若说这是真话,就要偿还大笔银两。无奈之下,大监只好说这是谎话,认青年为婿。 本故事还有三种异文。其一是关于每天都能吃上猪肉的方法。即,买回猪将其养在薄铁方桶里,桶四周有很多戳孔。猪长得很肥,肉从孔中冒出来,可以每天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三千甲子东方朔
삼천갑자동방삭 ( 三千甲子东方朔 )
关于东方朔活了三千甲子后死去的故事。 东方朔在别人的稻田里打了个洞,往自己家的稻田里灌水。稻田的主人是个瞎子,跑来找他理论,说他寿命本来就短,还总做坏事。东方朔问瞎子如何才能延长寿命,瞎子告诉他要用米饭、金钱、鞋子等款待阴间差使。受到款待的阴间差使趁管点名簿人打瞌睡的工夫,将东方朔的寿命从“三十”改为“三千”。 东方朔活了三千年,变得像鬼一样聪明,实在难以抓获。阴间差使们便使出计谋,在河边清洗木炭,说想要把木炭变成白色的,东方朔说道:“我活了三千甲子还头一次听到这种事情。”于是阴间差使们认出了东方朔将他捉走。 东方朔虽然是中国历史中的人物,但在韩国,“三千甲子东方朔”作为寿命最长的代表性人物口传至今。在巫歌中与象征富有的代名词石崇一同,成为长寿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对于“三千甲子”的具体时间,将甲子理解为年,说他活到3000 岁的情况虽然最为普遍,也有解释为三甲子,即180 岁,以及阐述为500 岁或14000 岁的例子。 这个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有短命的运数,点名簿中已注定寿命这一命运观,同时也通过延命故事,给出了寿命可以改变的期待。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三庹草绳
새끼 서 발 ( Three Pieces of Straw Rope )
被人们看做是不折不扣的“懒汉”之人,却以出人意外的智谋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从前,生活着一位母亲和一个懒儿子。母亲给了儿子三庹草绳后便将他赶出家门。途中遇到陶器商,说他需要草绳,想以罐子交换,懒汉便用草绳换来罐子。重新上路后,懒汉用罐子与打碎罐子的小媳妇换得一斗大米。夜晚在一户人家留宿时,大米被老鼠吃光,他便带走了那只老鼠。某家的猫吃掉了那只老鼠,他又得到了那只猫。某家的马踩死了那只猫,他又得到了那匹马。遇到一个人,正要将死去的姑娘下葬,他便拿马换得了那姑娘的尸体。到了某处,一位漂亮的姑娘推倒了尸体。他大声责骂她将好端端的姑娘弄死,最终得到了那个漂亮的姑娘。领着姑娘走在路上时遇到了一个富翁。富翁看到姑娘后想将她据为己有,便提出与懒汉打赌的要求,俩人进行了下注猜谜。懒汉问道:“用三庹草绳换来罐子,用罐子换来大米,用大米换来老鼠,用老鼠换来猫,用猫换来马,用马换来一位死了的姑娘,用死了的姑娘换来一位活着的姑娘的是什么?”富翁回答不出,懒汉便夺走了富翁的财产,领着媳妇回到家里,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背着粮柜赶路”和“三庹草绳”的前半部分情节相同,但后半部分出现变异。其内容为傻子将姑娘放进柜子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不吃饭的老婆
밥 안 먹는 마누라 ( Wife With Small Appetite )
关于不符合丈夫要求,随心所欲吃饭的老婆的民间故事。 从前,一个男人与一个很能吃的老婆一起生活。丈夫对能吃的老婆向来不满意,他决定试试老婆到底能吃多少饭。丈夫让老婆做好够给十个帮工吃的饭带来,之后谎称帮工没来。老婆想到没有帮工要吃饭,就自己把做好带来的饭全都吃完回家了。丈夫跟着老婆回家一看,老婆又炒了黄豆在吃。丈夫想,要是一直跟这么能吃的老婆生活下去,这个家肯定维持不久,于是打死了妻子。丈夫后来又娶了个小嘴的老婆一起生活,但库房的大米比以前少得更快了。丈夫觉得奇怪偷偷藏起来一看,小嘴的老婆做好饭后,将其捏成饭团,打开头上的盖子吃饭。 能吃饭的老婆和驱逐老婆的丈夫,象征着当时社会单方判断女性价值并要求其谨守妇德的风气。老婆并不是与丈夫对等的家庭成员,只不过相当于一个劳动力而已。丈夫对性的过度要求,以前妻过量吃饭的行为表现出来,后妻用头而非嘴吃饭的行为,意味着以非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的性欲。这个故事形象刻画了与传统女性形象相反的样子,展现了违反传统男性社会秩序的女性面貌,从这一点来看,具有文学上的意义。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与多怪比摔跤
도깨비 씨름 ( Dokkaebissireum )
路遇多怪比(音)后比试摔跤的民间故事。该故事在全国均有采录。 某人去市场,路过客栈,小酌之后,越过山头回家。未料路上杀出一只多怪比,挑衅地要比试摔跤。摔了一夜,胜负都未见分晓,直到凌晨,这个人才把多怪比摔倒。他用腰带把多怪比牢牢地困在树上后回家了。次日早晨,重新去那个地方一看,却发现到处散落着笤帚柄或连枷。 大部分故事中,摔倒多怪比后,都将其捆在树上。一般都发现多怪比是由笤帚或者连枷所变而成。还有的故事中,由于很难打赢多怪比,所以说多怪比缺一只脚。因为多怪比的汉字词是独脚鬼,意味着它缺一只脚,所以如果朝着没脚的方向摔的话,很容易获胜。 多怪比为了比试摔跤而出现,一方面这个出场目的很有意思,另一方面因为摔跤是朝鲜时代主要的民俗游戏,所以也证明了多怪比是土生土长的韩国形象。这类故事是人们创造的作品,蕴含了借助多怪比来凸显自身本领的意图。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丧歌僧舞老人叹
상가승무노인탄 ( 丧歌僧舞老人叹 , Sanggaseungmunointan )
描述一对虽然穷苦但极有孝心的小两口在准备祭桌时发生的事情,和国王为他们的孝行所叹服,表彰其孝心的孝行故事。 这是发生在古代国王(或肃宗)微服私访时的事情。某天傍晚国王经过一个城邑时,看到丧主在唱歌,尼姑在跳舞,老人叹息着坐在一旁。国王上前询问缘由,老人答道,今天是老伴的祭日,但因家境困难,儿媳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准备了祭品。并且为了能让自己开心,儿子唱歌,削发的儿媳跳舞。国王亲眼目睹了儿子儿媳尽心尽力侍奉父母这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景,告诉儿子国家要实行别科(朝鲜时期不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译注)的消息。儿子去考场一看,试题为“丧歌僧舞老人叹”,即“丧主唱歌、僧人跳舞、老人叹息”这一内容,其他人自然无从知晓其意义。儿子将自己经历的事情影射其中,写出文章,最终夺得了状元,身居高位生活得很幸福。 孝是支撑韩国社会的重要品德,用心侍奉父母的心态是人类本身具有的报本意识的流露。因此孝行故事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为守墓提供帮助的老虎
시묘살이 도와준 호랑이 ( Tiger Helps Son Mourn for His Father’s Death )
为守墓的孝子提供帮助的老虎虽然陷入危机,但在孝子的帮助下捡回性命的故事。 崔氏去父亲的坟山为其守墓时,老虎一直为其守护,他因此心存感激。后来崔氏在旺山谷听说老虎被抓的消息后赶了过去,当时人们正因想剥下虎皮来卖而争吵。崔氏上前一看,正是那只保护自己的老虎。因此对那些人说,不管多少钱他都给,要求他们放了老虎。于是人们一边嘀咕着怎么放老虎出来,却又害怕得不敢走进笼子。这时,崔氏亲自走了进去,将老虎牵出来并将其放归山林。然后对人们说自己现在没钱,以后必定偿还,听到这个故事的县令(国王)替他付了这笔钱,还建了一座孝子阁。 老虎作为具有善恶两面性的动物在故事中出现。民间故事中出现的老虎,与出现在神话或传说中的老虎相比,以极为负面的形象得以传承。但在伦理故事中出现的老虎作为帮助忠臣、孝子、列士、义士的帮手,常以正面形象出现,向正义、有节操之人施予度量与恩惠。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 -
乡下老鼠和京城老鼠
시골쥐 서울쥐 ( Sigoljwi, Seouljwi )
乡下老鼠来京城玩儿,虽然很羡慕京城老鼠有很多东西吃,但因人群穿梭往来不能开怀畅饮,因而回到乡下的动物故事。1921年由朝鲜耶稣教书会发刊的《伊索寓言》中出现题为“乡下老鼠与京城老鼠”的故事,1919年发刊的《万古奇谈》中以才谈的形态收录了同一内容。 乡下老鼠邀请京城老鼠来乡下玩儿,却没什么可吃的东西。京城老鼠看到乡下老鼠的食物寒酸觉得很可怜,便对乡下老鼠说:“你要不要去一次京城?京城好吃的东西可多了。咱们去京城吧。”说着领乡下老鼠来到了京城的一家餐厅。但每次它们想吃东西时,总是有人进来,为了躲避人们的视线,根本没法安心吃东西。于是,乡下老鼠说:“一要吃东西就有人进来,还怎么能吃呢?所以才说瓮中之鼠只能在瓮中吃东西。”说完便返回了乡下。 这个故事从京城老鼠和乡下老鼠的关系中告诉人们,追求物质的富裕不如享受精神的平静。通过批判追求物质上的虚荣,揭示人们应对自身生活的价值与意义进行反省的教训。 这也是可以掌握《伊索寓言》在韩国近代口碑文学及口传故事中影响力的资料。
韩国民俗文学词典